走過社工每個模樣
使命感累積呂寶靜畢生志業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名譽教授 呂寶靜
繪人文
人氣(57)
「社工是我一輩子的志業。」呂寶靜從基層實務工作者出發,再走向學者、人才培育者、倡議者等角色,更曾擔任衛福部政務次長,成為政策制定者和推動者。回顧其畢生所擔任各種角色,都致力於臺灣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的發展,為國民追求更有品質的生活與更公平正義的社會。
 
發願聚焦老人長照、家庭照顧者 提升國人生活品質
「願力有多大,馬力就有多大。」呂寶靜父親因兩度中風而近20年處失能狀態,主要由母親照顧,雖然家中有五名子女可作分擔、且經濟上較無壓力,但呂寶靜想,若國內有其在美求學時所認識的「喘息服務」可用,母親與家人將更輕鬆,但當時臺灣尚未有此類服務,而那些無餘裕資源的家庭又該怎麼辦呢?因此在1991年父親過世後,呂寶靜發願自己未來的社工路,將聚焦「老人福利」與「支持家庭照顧者」的鑽研與倡議,以獻給父母,並讓老人與家庭照顧者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不只積極倡議,2000年臺灣啟動長照體系建構時,呂寶靜更為其中重要角色。

1996年「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成立,倡議政府應投注資源支持家庭照顧者。呂寶靜指出,當時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家庭照顧者的需求,主要是有人暫代照顧的喘息服務、心理與教育支持、經濟支持以及就業支持四項,而後來的長照政策也陸續回應照顧者更多元的需求。

回顧過往生命經驗,呂寶靜在擔任家庭照顧者時期最關心「我們家是否能獲得服務?如何申請?」但作為政策制訂者與推動者時,就需關注更全面的規劃。呂寶靜說明,當年制訂長照2.0時就提出「看得到、找得到、用得到」的主張,採取廣設服務據點、降低服務使用障礙,提高服務的近便性等策略,尋求讓更多民眾使用長照服務,更要關注長照資源配置的區域公平性。

當年開始討論長照,倡議政府應提供支持服務給家庭時,有反對聲浪質疑把照顧老人的責任從家庭轉向政府,豈不是破壞華人所重視的孝道觀念,甚至可能促成家庭棄養老人?但隨政策前進,且持續以研究來實證,顯示當政府提供資源與工具性支持協助時,家庭照顧的壓力降低後,子女反而更有餘裕給予老人情感支持,長照服務並未引發人們變得不孝,而是讓整個家庭都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
呂寶靜教授畢生投入社會福利,致力完善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獲113 年全國社工表揚典禮特殊貢獻獎。
能量與信心來自改變社會使命
回顧呂寶靜社工經歷,直接服務、倡議、研究、政策執行者等角色都曾投入過,其源源不絕的生命能量與信心,來自於改變社會的使命感。

研究所畢業後,呂寶靜在1979至1984年任職臺灣省政府社會處,期間推動公部門社工制度的建立,當時長官將重責大任交給幾位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科員盡情發揮,舉辦共識營邀集各縣市社福業務首長參加,向他們說明社工專業及相關工作方法,以爭取支持;另也建立了督導制度、專家學者輔導團、辦理密集式的職前與在職教育訓練、召開個案研討會與編印案例彙編等機制,至今仍是推動社會安全網計畫中的要素。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