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願聚焦老人長照、家庭照顧者 提升國人生活品質
「願力有多大,馬力就有多大。」呂寶靜父親因兩度中風而近20年處失能狀態,主要由母親照顧,雖然家中有五名子女可作分擔、且經濟上較無壓力,但呂寶靜想,若國內有其在美求學時所認識的「喘息服務」可用,母親與家人將更輕鬆,但當時臺灣尚未有此類服務,而那些無餘裕資源的家庭又該怎麼辦呢?因此在1991年父親過世後,呂寶靜發願自己未來的社工路,將聚焦「老人福利」與「支持家庭照顧者」的鑽研與倡議,以獻給父母,並讓老人與家庭照顧者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不只積極倡議,2000年臺灣啟動長照體系建構時,呂寶靜更為其中重要角色。
1996年「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成立,倡議政府應投注資源支持家庭照顧者。呂寶靜指出,當時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家庭照顧者的需求,主要是有人暫代照顧的喘息服務、心理與教育支持、經濟支持以及就業支持四項,而後來的長照政策也陸續回應照顧者更多元的需求。
回顧過往生命經驗,呂寶靜在擔任家庭照顧者時期最關心「我們家是否能獲得服務?如何申請?」但作為政策制訂者與推動者時,就需關注更全面的規劃。呂寶靜說明,當年制訂長照2.0時就提出「看得到、找得到、用得到」的主張,採取廣設服務據點、降低服務使用障礙,提高服務的近便性等策略,尋求讓更多民眾使用長照服務,更要關注長照資源配置的區域公平性。
當年開始討論長照,倡議政府應提供支持服務給家庭時,有反對聲浪質疑把照顧老人的責任從家庭轉向政府,豈不是破壞華人所重視的孝道觀念,甚至可能促成家庭棄養老人?但隨政策前進,且持續以研究來實證,顯示當政府提供資源與工具性支持協助時,家庭照顧的壓力降低後,子女反而更有餘裕給予老人情感支持,長照服務並未引發人們變得不孝,而是讓整個家庭都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