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社工每個模樣
使命感累積呂寶靜畢生志業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名譽教授 呂寶靜
繪人文
人氣(55)
「社工是我一輩子的志業。」呂寶靜從基層實務工作者出發,再走向學者、人才培育者、倡議者等角色,更曾擔任衛福部政務次長,成為政策制定者和推動者。回顧其畢生所擔任各種角色,都致力於臺灣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的發展,為國民追求更有品質的生活與更公平正義的社會。
 
發願聚焦老人長照、家庭照顧者 提升國人生活品質
「願力有多大,馬力就有多大。」呂寶靜父親因兩度中風而近20年處失能狀態,主要由母親照顧,雖然家中有五名子女可作分擔、且經濟上較無壓力,但呂寶靜想,若國內有其在美求學時所認識的「喘息服務」可用,母親與家人將更輕鬆,但當時臺灣尚未有此類服務,而那些無餘裕資源的家庭又該怎麼辦呢?因此在1991年父親過世後,呂寶靜發願自己未來的社工路,將聚焦「老人福利」與「支持家庭照顧者」的鑽研與倡議,以獻給父母,並讓老人與家庭照顧者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不只積極倡議,2000年臺灣啟動長照體系建構時,呂寶靜更為其中重要角色。

1996年「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成立,倡議政府應投注資源支持家庭照顧者。呂寶靜指出,當時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家庭照顧者的需求,主要是有人暫代照顧的喘息服務、心理與教育支持、經濟支持以及就業支持四項,而後來的長照政策也陸續回應照顧者更多元的需求。

回顧過往生命經驗,呂寶靜在擔任家庭照顧者時期最關心「我們家是否能獲得服務?如何申請?」但作為政策制訂者與推動者時,就需關注更全面的規劃。呂寶靜說明,當年制訂長照2.0時就提出「看得到、找得到、用得到」的主張,採取廣設服務據點、降低服務使用障礙,提高服務的近便性等策略,尋求讓更多民眾使用長照服務,更要關注長照資源配置的區域公平性。

當年開始討論長照,倡議政府應提供支持服務給家庭時,有反對聲浪質疑把照顧老人的責任從家庭轉向政府,豈不是破壞華人所重視的孝道觀念,甚至可能促成家庭棄養老人?但隨政策前進,且持續以研究來實證,顯示當政府提供資源與工具性支持協助時,家庭照顧的壓力降低後,子女反而更有餘裕給予老人情感支持,長照服務並未引發人們變得不孝,而是讓整個家庭都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
呂寶靜教授畢生投入社會福利,致力完善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獲113 年全國社工表揚典禮特殊貢獻獎。
能量與信心來自改變社會使命
回顧呂寶靜社工經歷,直接服務、倡議、研究、政策執行者等角色都曾投入過,其源源不絕的生命能量與信心,來自於改變社會的使命感。

研究所畢業後,呂寶靜在1979至1984年任職臺灣省政府社會處,期間推動公部門社工制度的建立,當時長官將重責大任交給幾位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科員盡情發揮,舉辦共識營邀集各縣市社福業務首長參加,向他們說明社工專業及相關工作方法,以爭取支持;另也建立了督導制度、專家學者輔導團、辦理密集式的職前與在職教育訓練、召開個案研討會與編印案例彙編等機制,至今仍是推動社會安全網計畫中的要素。
呂寶靜(前排右三)擔任臺灣省政府社會處股長時,與參加「社會工作人員訓練班」的學員合照。
此番受重用的經驗堅定了呂寶靜的信心與使命感,後續的工作與教學中也將當時所得信任與尊重傳給部屬與學生。呂寶靜指出,過往倡議過程,討論議題時常見政府官員一句「現在經費不足、人力不夠,所以不能推動」即否決許多新提案,甚至出現抗拒改革的保守心態。但當她擔任次長時往往是保持「我要做事,我要人力!」的態度,在各政策計畫中增加社工人力、並為照服員、社工人員加薪等爭取皆是如此,呂寶靜認為只要理念明確、要做什麼事講清楚,就能在持續不斷的努力爭取後得到回應。

「相信好的政策立法可讓弱勢者獲得資源與機會,社會更加美好」。呂寶靜指出,雖然倡議工作從使命感出發,但要有方法、策略、鍥而不捨的耐心,尤其是要理念清楚,提出強而有力的論述,並結合志同道合者一起行動,抱持「成功不必在我」的心態,一棒接一棒、世代傳承,理想就會實踐。

治學與政策立基於實證 促社工累積本土化論述
學者追求的理想性與政務官嚴守的政策可行性,兩者共通之處是完整論述,呂寶靜不僅自身學術研究時相當嚴謹,也認為政策與倡議皆需要實證作為後盾。

呂寶靜回顧1990年代初期社工教育教材本土化的過程,剛開始教育工作者直接運用國外原文書作為教科書,接著開始進行翻譯,爾後有學者陸續累積本土經驗後自撰教科書,漸漸朝向建立本土化知識體系發展。呂寶靜強調,社會工作與社會脈絡息息相關,所立基的知識更應該源於當地社會。因此在教學時要盡可能採用本土化教材,引導學生瞭解臺灣各服務對象群的福利需求、相關的福利政策立法與服務狀況,以縮小知識與實作間的隔閡,畢業工作時就能學以致用。呂寶靜以自身編寫的教科書《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為例,是將當時既有的研究成果,經過系統性的整理,撰寫而成的基礎社會工作教科書,使讀者瞭解社工各實施領域與各福利服務在臺灣的推展經驗。在2002年完成後,仍隨著社工新興領域與研究成果增加而擴增內容範圍,在2011年出版第二版、2021年出版第三版。

為建構社工本土化知識體系,不只需要學者持續研究,實務工作者除將本土化研究與實證成果運用於工作外,也應該將自身工作經驗系統化轉化為知識,經過實證研究才能更精準的評估自身的服務成果,也在互相分享知識下,共同建構出更精細的社工知識與服務模式。因此,在2003年社工專協理事長任內,呂寶靜舉辦「本土社工實務研討會」,後續更持續辦理「寫作工作坊」,培力社工把實務經驗作系統性整理,以產生本土化知識的論述。

翻轉服務模式 整合讓社會安全網更綿密
這些本土化研究的累積,呂寶靜也在衛福部政務次長任內研訂「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時彰顯其重要性。回應當時隨機殺人、重大兒虐等案後,社會更加關注家庭功能、經濟與人身安全的議題,且以營造整體社會安全且無暴力的環境為目標,希望從治安、教育、心理健康與社會工作等面向強化社會安全網。因此討論過程中,將介入焦點由個人轉變為家庭,建構「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模式,並將整合服務列為目標。
時任次長的呂寶靜(右一)出席「偏鄉長者照顧與多元輔療」國際研討會暨成果發表會,臺東縣和平老人日托站的長輩致贈花環。
介入角度從個人轉向家庭後隨之需更多整合性思考,不只主責單位權責需釐清,各地家防中心、社福中心、心衛中心等社政、衛政單位間也有許多磨合、亟待溝通協調。呂寶靜回顧,當時中央下鄉辦說明會、成立政策溝通平臺,也再次用上專家學者輔導團,並定期召開中央地方政府層級的跨部會、跨局處、跨網絡會議,雖然過程漫長,但相當重要。

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更改變了公私部門協力合作模式,在上路後,透過整合的個案管理資訊系統,由公部門的社工負責受理通報與評估調查工作,再轉介各有專精領域的民間機構提供服務,讓民間的彈性與創新得以發揮,公私單位各司其職,提供更深入、更周延的服務。

呂寶靜回顧當時挑戰不只是必須與民間妥善溝通、建立公私部門新的協力合作模式,更需要帶領部內不同司署同仁,形成更能相互支援配合的工作團隊,也研議如何運用智慧化科技提升服務效能。回顧當初社安網科技化個案管理系統的決定,可以看到介接資料帶來更及時的派案與更精準的評估,有助於整合性服務提供。這套標準化流程也協助社工提升工作效率,而工作成果也可透過大數據分析,支援政策決策。

社工看顧自身生命熱度 才有力量增進他人權能
「社工是為社會帶來改變的人!」呂寶靜回顧畢生所擔任的各種角色,都致力於臺灣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的發展,根源來自社會工作價值的熱愛與認同。呂寶靜深信社工能影響他人的生命,讓臺灣社會更加公平正義,因此每位社工必須嚴肅看待自己的價值。提醒社工同仁們常傾聽自己內心深處對理想社會的想望為何,不忘自己的使命所在,將是社工能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他人的能量泉源。

但呂寶靜也提醒,社工是人而非神,在關注社會議題之外,也需適時休息、保有不過度涉入情感的超然,以維持自身工作節奏。呂寶靜也建議,在制度上若能減少個案量、建立更有效的同業間支持團體,以及強化既有督導制度,提供更多情感支持與生涯發展的培力,相信能讓社工更有力量。

了解更多
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表揚特殊貢獻獎 呂寶靜
專訪影片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