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護進步到平權共容
身心障礙者社區照顧經驗談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屏東縣政府社會處身心障礙福利科科長 林聖峯
話焦點
人氣(35)
臺灣約有94%的身心障礙者居住在社區中,為促進身心障礙者的社會參與,維持社會互動、培養自主照顧能力,同時也給予家庭照顧者喘息,衛福部輔導地方政府在社區內建置身心障礙者個人照顧與支持服務。本篇邀請屏東縣政府分享推辦支持服務與有效結合長照資源的相關經驗,讓身心障礙者在熟悉的社區中能獲得更多的幫助與支持。
 
林聖峯指出,小芬參與小作所後,小芬媽媽得到喘息並在職訓後逐步回歸職場,在麵店服務、務農外,也擔任國小志工和社會交流正能量。而訓練小芬自行前往小作所過程,從必須有人陪伴、要在兩端車站接應,再到小芬可以自行出門、搭車、下車前往小作所,不斷進步讓大家相當欣慰。

他們更從一次出錯中學得更多經驗。當時一名理解小芬狀況並協助留意的公車司機調班了,結果讓小芬默默坐到終點站,這個失誤讓他們與交通旅遊處展開更密切的合作,並透過專案處理小芬的交通需求,共同為身心障礙者的權益撐開守護網。

「協作服務模式」支持彼此 攜手面對社會
衛福部2021年起推動「精神障礙者協作模式服務據點」,鼓勵精神障礙者發展互助社群,數量從第一年的4處逐步邁向2025年49處的目標,屏東亦開辦「屏陽會所」及「一座森林會所」兩處,提供精障朋友可以定期聚會的場所,並在活動中建立社群支持網絡,穩定日常生活。

林聖峯直言,「不定時炸彈」等污名常阻礙精神障礙者在社區立足的機會,即便目前縣府要尋求服務空間,仍不免遇到少數居民激烈反彈,甚至以「會傳染」、「會打人」等抗拒溝通,然精神障礙者樣態多元,對精神障礙者而言,藥物控制當然有幫助,但加強其與社會連結更是回歸社會的重要力量。
精障藝術家在「接觸.斑駁藝文展」中,以裝置藝術呈現曾遭遇「不定時炸彈」等污名的感受。
「協作服務模式」打造一個互相支持的社群系統,是目前精神社區服務方案中新型的服務模式。以屏陽會所為例,約有4、50位會員,「會員與工作人員是夥伴關係」的前提下,他們共同決定並執行日常餐飲、課程、活動等大小事務。去年「接觸.斑駁藝文展」便是當中14名會員在社工的陪伴下共同策劃,呈現自身走過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等疾病歷程的感受、症狀、誤解以及需要的復元條件,內容包含繪畫、體驗設計、互動式真人圖書館等。林聖峯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在黑暗的小空間裡,觀者必須戴上耳機並趴下來感受霓虹閃爍、雜音滿布的氛圍,體會發病時有多難眠;又有一件創作是將一年份的藥盒藥袋貼滿牆壁,展現持續服藥的鬱悶,更顯示不辭辛苦堅持著的背後,是多麼努力希望自己能有所進步的心情。
屏東東港「接觸.斑駁藝文展」由14位躁鬱症及失覺失調等精神疾病朋友與社工共同策劃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