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社工每個模樣
使命感累積呂寶靜畢生志業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名譽教授 呂寶靜
繪人文
人氣(55)
「社工是我一輩子的志業。」呂寶靜從基層實務工作者出發,再走向學者、人才培育者、倡議者等角色,更曾擔任衛福部政務次長,成為政策制定者和推動者。回顧其畢生所擔任各種角色,都致力於臺灣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的發展,為國民追求更有品質的生活與更公平正義的社會。
 
呂寶靜(前排右三)擔任臺灣省政府社會處股長時,與參加「社會工作人員訓練班」的學員合照。
此番受重用的經驗堅定了呂寶靜的信心與使命感,後續的工作與教學中也將當時所得信任與尊重傳給部屬與學生。呂寶靜指出,過往倡議過程,討論議題時常見政府官員一句「現在經費不足、人力不夠,所以不能推動」即否決許多新提案,甚至出現抗拒改革的保守心態。但當她擔任次長時往往是保持「我要做事,我要人力!」的態度,在各政策計畫中增加社工人力、並為照服員、社工人員加薪等爭取皆是如此,呂寶靜認為只要理念明確、要做什麼事講清楚,就能在持續不斷的努力爭取後得到回應。

「相信好的政策立法可讓弱勢者獲得資源與機會,社會更加美好」。呂寶靜指出,雖然倡議工作從使命感出發,但要有方法、策略、鍥而不捨的耐心,尤其是要理念清楚,提出強而有力的論述,並結合志同道合者一起行動,抱持「成功不必在我」的心態,一棒接一棒、世代傳承,理想就會實踐。

治學與政策立基於實證 促社工累積本土化論述
學者追求的理想性與政務官嚴守的政策可行性,兩者共通之處是完整論述,呂寶靜不僅自身學術研究時相當嚴謹,也認為政策與倡議皆需要實證作為後盾。

呂寶靜回顧1990年代初期社工教育教材本土化的過程,剛開始教育工作者直接運用國外原文書作為教科書,接著開始進行翻譯,爾後有學者陸續累積本土經驗後自撰教科書,漸漸朝向建立本土化知識體系發展。呂寶靜強調,社會工作與社會脈絡息息相關,所立基的知識更應該源於當地社會。因此在教學時要盡可能採用本土化教材,引導學生瞭解臺灣各服務對象群的福利需求、相關的福利政策立法與服務狀況,以縮小知識與實作間的隔閡,畢業工作時就能學以致用。呂寶靜以自身編寫的教科書《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為例,是將當時既有的研究成果,經過系統性的整理,撰寫而成的基礎社會工作教科書,使讀者瞭解社工各實施領域與各福利服務在臺灣的推展經驗。在2002年完成後,仍隨著社工新興領域與研究成果增加而擴增內容範圍,在2011年出版第二版、2021年出版第三版。

為建構社工本土化知識體系,不只需要學者持續研究,實務工作者除將本土化研究與實證成果運用於工作外,也應該將自身工作經驗系統化轉化為知識,經過實證研究才能更精準的評估自身的服務成果,也在互相分享知識下,共同建構出更精細的社工知識與服務模式。因此,在2003年社工專協理事長任內,呂寶靜舉辦「本土社工實務研討會」,後續更持續辦理「寫作工作坊」,培力社工把實務經驗作系統性整理,以產生本土化知識的論述。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