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來說,家屬發現長輩發燒後去急診,可能是肺發炎、尿道感染等,給予抗生素後,又出現吃不下、呼吸很喘等狀況。張凱評說,這些長輩可能因心臟衰竭,心臟功能變差,出現意識不清,進而影響到吃得不好,脫水或營養不良,這等於是需要感染科、心臟科、與營養師一同解決的多重疾病。
身為最早倡議在宅住院的發起者之一,張凱評認為,在第一線發現有這情況之後,先試著回應看看社會的需求,從診所的角度去評估可以先做什麼。這樣積極的態度也讓他可以維繫緊密且充滿信任感的醫病關係。
他說,大家都知道這些急重症的長輩有一天會離開,但醫病關係非常好,很多家屬在長輩離世後,也不忘逢年過節的問候,甚至將另一個長輩繼續委由他繼續照顧。生命總有一天會離開、時間長短很難控制,家屬們也知道在這狀況下不容易做到完美,只能盡力做到最適合長輩的決定,身為家醫科醫師,他也會陪大家走到最後、為了他們的生活品質一起努力,「這樣的信任感是讓我堅持下去非常重要的動力」。
通訊科技成利器 即時掌握病人資訊
如何把居家醫療做得連貫、又能維持到高品質,「通訊科技」就是解答之一。張凱評解釋,家醫科要做到連續性的照顧,在COVID-19疫情期間就面臨到挑戰,畢竟當時要同時兼顧防疫、降低傳染風險,同時又希望能把長輩們照顧好,「我們將長輩們的病況分級,狀況穩定的用視訊看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