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輔助串起連貫照顧
臺北市行一診所醫師張凱評
文字撰寫|林松嫣
受訪對象|臺北市行一診所醫師 張凱評
繪人文
人氣(8)
居家醫療大多必須與通訊診療搭配,以達成連貫性的照顧,提高在宅的生活品質。臺北市行一診所醫師張凱評分享近年居家醫療以及陸續搭配使用通訊輔助的心路歷程,在通訊科技爆發的時代,他樂見科技對於醫療服務的刺激,但同時也盼望別在科技中迷失,「人」才是大家努力的主體。
 
舉例來說,家屬發現長輩發燒後去急診,可能是肺發炎、尿道感染等,給予抗生素後,又出現吃不下、呼吸很喘等狀況。張凱評說,這些長輩可能因心臟衰竭,心臟功能變差,出現意識不清,進而影響到吃得不好,脫水或營養不良,這等於是需要感染科、心臟科、與營養師一同解決的多重疾病。

身為最早倡議在宅住院的發起者之一,張凱評認為,在第一線發現有這情況之後,先試著回應看看社會的需求,從診所的角度去評估可以先做什麼。這樣積極的態度也讓他可以維繫緊密且充滿信任感的醫病關係。

他說,大家都知道這些急重症的長輩有一天會離開,但醫病關係非常好,很多家屬在長輩離世後,也不忘逢年過節的問候,甚至將另一個長輩繼續委由他繼續照顧。生命總有一天會離開、時間長短很難控制,家屬們也知道在這狀況下不容易做到完美,只能盡力做到最適合長輩的決定,身為家醫科醫師,他也會陪大家走到最後、為了他們的生活品質一起努力,「這樣的信任感是讓我堅持下去非常重要的動力」。

通訊科技成利器 即時掌握病人資訊
如何把居家醫療做得連貫、又能維持到高品質,「通訊科技」就是解答之一。張凱評解釋,家醫科要做到連續性的照顧,在COVID-19疫情期間就面臨到挑戰,畢竟當時要同時兼顧防疫、降低傳染風險,同時又希望能把長輩們照顧好,「我們將長輩們的病況分級,狀況穩定的用視訊看診就好」。
醫師張凱評參加2020年8月29日社區防疫在宅參與大年會,分享推動在家住院的相關經驗。
他也分享診所經驗,每個家庭都有一個群組,也會充分跟家屬溝通,如果是不方便出診的日子,也會先教育家屬,如果長輩出現狀況時,就先錄一段30秒影片,可以透過影片觀察長輩的精神與呼吸,再來就是記錄體溫血壓、血氧、心跳等生命徵象,「當狀況不穩定的時候,也會鼓勵家屬可以提高傳影片的頻率」,讓他可以即時掌握情況來判斷是否該立即送醫。

即便遇到獨居長輩,他認為也可以透過居服員幫忙,每天定時量測血壓、血氧、心跳等資訊,或是有些長輩會委由親戚或鄰居來照顧,盡力地透過各種通訊方式來協助醫療團隊收集資訊。

張凱評說,作為一位走入社區的家庭醫師,承諾家屬會照顧好家中長輩,要提供連續性照顧時,就要想到替代方式,因為沒有辦法24小時在身邊,所以藉由通訊輔助、集結團隊的力量,透過遠距通訊的方式支持長輩與其家屬,與這些家屬建立互信與溝通的管道,「讓這些病人與家屬不能看到我的時候也可以很安心照顧長輩」。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