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當一位家屬傳訊息告知「我爸還在發燒」時,他就可以從近期的生命徵象數據、近期的感染病症來分析病情是否惡化,還是靜待藥物發揮作用即可;或家屬傳來新的壓傷照片,他可以告訴家屬目前可以如何處置避免惡化。
陪伴長輩同時 學習寶貴生命經驗
由於主要陪伴急重症個案,張凱評也會遇到長輩人生劃上句點的那一天。雖然不一定可以立刻奔至長輩身邊,但在累積良好的醫病關係,給予家屬正確的善終觀念後,透過通訊輔助,也能好好陪伴家屬與長輩道別。
他也分享經驗,通常在這種時候,會告訴家屬「看起來長輩的狀況,能剩下的陪伴不是太多」,過去一起努力了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大家都已經有共識。他形容,就像是慢慢準備降落的飛機一樣,慢慢走到最後的過程,也會告訴家屬先陪伴長輩,跟他說話、讓他放心,室內也維持他舒適的溫度,等到真的離開,再通知醫療團隊。
「家屬能否接受透過通訊遠距,有賴於前面做了多少事情。」他強調,家屬對你非常信任,當一位長輩離世之後,又將另一位長輩給你照顧時,就可以做到。他說,家庭醫師承諾給予連續性的照顧,提升居家生活品質,在陪伴與協助病家的過程中,還是有很多事情要準備,畢竟疾病變化的時候,適時的給予建議、或必須要立即送醫,信任感就在這些互動討論中逐漸累積,也讓長輩最後離開的時候,是相對溫暖的陪伴畫面,這也是走向超高齡社會時,家庭醫師要準備好的「打全套」功夫。
通訊醫療未來可期 但應以「人」為本
面對未來通訊輔助居家醫療科技應用的發展,張凱評認為,人與人接觸的溫度,科技很難取代,但在病人或長輩病症穩定的情形,通訊診療可以提供大幅度幫忙,「這必須要建立在見面三分情時的效果較大」。他是最早提出通訊輔助居家醫療的倡議者之一,衛福部也預計在今(2024)年中放寬通訊診療等相關措施,但他卻表示「希望樂見其成,但期待很低」。
張凱評說,通訊輔助很好、也很重要,臺灣是科技之島,當可以用的資源越多、人就有更高的能力去發揮創意,所以對於發展通訊診療樂見其成,但反過來也不要忽視「人」。
「不要迷信通訊診療。」他坦言,通訊診療確實可以增加醫療可近性,但也容易讓醫療服務變得更片段。身為一名家醫科醫師,需要看長輩們生活的地方、給予最好的建議。他說,現在不缺看糖尿病、皮膚科的專科醫師,目前缺少在面臨病人需要全面性醫療照護問題時,可以幫他們想辦法的醫生。
張凱評強調,科技是為了幫助人提供更好的服務,人是主體,特別是像他,主要業務是陪伴急重症長輩在家走完最後一段路時,如何為長輩保有尊嚴,就從醫療問題變成了哲學問題,「長輩用生命教我們展現對生命的態度,我們也可以盡力用科技力讓他們在最後都能感受到關愛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