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眼看見需求
周玉玲陪伴中途失明者重建無礙生活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伊甸基金會視障服務中心主任 周玉玲
繪人文
人氣(27)
伊甸基金會視障服務中心主任周玉玲,小時候因不明原因視神經萎縮,視力嚴重衰退,但她不向命運低頭,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透過職務再設計的輔具也能順利處理公務、外出家訪,更是伊甸首位視覺障礙業務主管、社工督導。讓我們一探周玉玲的生命歷程與開創自己人生道路的經驗。
 
換位思考 等個案「自己願意的那一天」
回顧2、30年前的機構與社工往往將自身所掌握資源列出,協助視覺障礙者儘快勾選出需要什麼設備與服務,但如今周玉玲與同仁的服務心態卻是更尊重對方的選擇,會將自己所知的資訊都說明後,讓對方按照自己意願與腳步前進。周玉玲表示,有時同仁們會對服務個案感到心急,為何已設法提供最好的選擇,但他就是不願意選擇呢,例如明明只要小幅調整生活用品的材質與擺設方式,就可以讓東西不再被翻倒而徒增髒亂與危險,但對方卻不想改變,實在讓人心急,同仁不免跟她哭訴「我幫了他那麼多,都在為他想,為什麼他就不要?」周玉玲總會回答「因為他不要。」

周玉玲解釋,由於需要進行「生活重建」的視覺障礙者多為中途失明,他們經歷了什麼或失去了什麼,外人不一定知道也難以深刻理解,因此他們必然需要若干時間給自己,旁人無法一廂情願認為如何做才可以協助對方快速成長,因為他們並非嬰兒一般沒有過去。

「你越積極、他越焦慮。」周玉玲提醒,若雙方沒有一起了解真正的需求時,幫助反而會變成一件讓對方驚嚇也感到害怕的事情。曾有個案,青春正要起飛卻遭逢失明,如此重大衝擊讓他失去活力與生命意義,那時提出替他設想的各種服務他都沉默面對,於是周玉玲改成久久關心一下,不再給予太多壓力,直到三年後,對方主動聯絡中心提及需要申請之前說過的定向行動、盲用電腦及手機等課程,更立志也要成為社工,重新對生命有所希望與期待。
周玉玲透過視覺障礙者的職訓班,教導視覺障礙者使用盲人電腦。
需求大不同 陪伴個案尋求「能過得還不錯的方法」
「不是所有視力0.1的人就都會需要用一樣的工具。」周玉玲舉例,例如自己過往習慣用望遠鏡看公車,然而向其他個案推廣時,才知有些人會因為視野受限無法用這個方法,而現在手機可以推播公車到站資訊,也是過往沒有的協助,但不熟悉手機的年長者又可能無法順利運用,顯示每個人的需求與解方都大不相同。

例如輔具,雖然目前手機已可以取代大半輔具,但仍有視覺障礙者仰賴放大鏡、擴視機、聽書機、電腦、點字機等輔具,周玉玲直言每當有新輔具上市,尤其在業務人員示範與協助下,視覺障礙者大多會非常心動,但到底是否適合自己的需求,往往買回家自己用過一陣子才真正知道,因此她募集了一大批輔具,提供免費借用服務,讓大家充分體驗過後再決定要不要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