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在臺灣也長期位居癌症死因首位。據統計,我國2022年肺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1.8人,相較2011年每10萬人26.0人,已下降16.2%,但仍然高居臺灣癌症死因第1位,占了2022年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9.4%,約占五分之一。
肺癌初期無顯著症狀 但晚期癒後不佳 存活率低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簡稱健康署)表示,過去肺癌患者存活率較低,主因為早期肺癌無明顯徵狀,且肺癌患者出現明顯症狀時多為晚期。據統計,早期肺癌(0及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到了第2期接近6成,第3期則下降到近3成,但第4期時,5年存活率急遽降至1成。令人惋惜的是,2020年臺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我國每2個肺癌確診個案就有1個已經是第4期,晚期個案占6成以上,不僅消耗大量健保資源,存活率也不佳。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坦言,在臨床上,肺癌如果是要看X光片來診斷的話,通常已經太遲了,一般來說只有比較末期才會有明顯症狀,且肺癌的病程在前期,也就是初期的時候可能發展速度較慢,但中後期病程進展得非常快,而且不同類型的肺癌發展速度也不同,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肺癌的常見症狀,楊政達表示,因為發生的位置而主要有兩類,其中一類長在比較靠近心臟或氣管中央位置,例如小細胞肺癌、鱗狀細胞癌,這些多與吸菸有關係,中末期症狀會有咳嗽、咳血、或吞嚥困難、胸痛;另一種長在比較周邊的位置,例如肺腺癌,初期不會有症狀,中末期會出現胸痛、肺部積水,甚至癌細胞移轉到他處,例如移轉到骨頭會有疼痛或骨折,移轉到頭部可能會有複視、發生癲癇,移轉到肝臟會有疲勞、倦怠症狀等,通常出現這些症狀都已經是末期。
肺癌患者在末期的治療費用及生活品質,對很多家庭而言都難以承受。楊政達表示,標靶藥物雖然可能可以維持5至7年,但藥物會有副作用,例如腹瀉、嘴破、甲溝炎等;或是選擇化學治療,這對體力就會有較大的影響,可能工作比較困難、需要靠家人協助;或選擇緩和治療的患者,可能在後期症狀會相當吃力,對家人而言,也會是很沈重的負擔。
補助肺癌家族史低劑量篩檢 揪出高危險族群肺癌患者
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能降低重度吸菸者肺癌死亡率2成。國際上,包括美國、南韓都針對重度吸菸者搭配戒菸服務,提供定期的LDCT肺癌篩檢。
有鑒於我國女性肺癌個案僅5.9%有吸菸,衛福部2014年起補助台灣肺癌學會對吸菸以外危險因子執行「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臺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族群之研究(TALENT)」,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領導17家醫院共同參與研究計畫,第1輪LDCT肺癌篩檢試驗結果顯示,50至74歲具肺癌家族史者(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罹患肺癌)之肺癌檢出率較其他不吸菸肺癌高危險族群高。
楊泮池表示,世界各國沒有針對不吸菸的人進行肺癌篩檢,但不吸菸的肺癌患者越來越多,其中又以亞洲最明顯,亞洲占全世界6成的肺癌發生個案及6成的死亡率,亞洲好發的肺癌與歐美國家不同,其中又以不吸菸肺癌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