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賦能計畫
陪伴「兒少保護家庭」前進
文字撰寫|林恆祐
受訪對象|財團法人台東縣好事日常教育基金會總監 蔡美燕
話焦點
人氣(26)
為了促進兒童與照顧者發展正向親子互動關係,衛福部自2022年起推動「兒少保護6歲以下親職賦能服務計畫」(簡稱親職賦能計畫),由各地方政府自行或結合民間團體協力辦理,針對6歲以下兒童保護家庭,引入到宅親職引導員,透過專業陪伴,讓家庭功能恢復健全與正向。
 
在各地方政府推動上,臺東縣政府與財團法人台東縣好事日常教育基金會(簡稱好事日常)攜手進行當地親職賦能計畫,雖地處偏遠,資源、人力相對缺乏,仍能運用過往長期投入兒童及家庭工作、推廣正向教養的經驗,在本計畫推動之初,即迅速以符合本計畫核心精神方式來推動執行。好事日常總監蔡美燕回顧,有些照顧者很堅持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對的,且抗拒外來的介入,親職引導員要走進他們的心,靠的是一次一次的陪伴,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有需要的時候有人陪在身邊。親職引導員陪伴照顧者正視並同理他們的教養困擾,然後討論能如何做,透過親職引導員在服務過程中的傾聽、同理、建立信任關係,提升父母親職功能,也帶來親子關係的促進,在成功的時候分享愉快與成就感,失敗時仍給予陪伴與支持,一起累積教養上的成功經驗並內化到日常生活,以迎向下一次的挑戰。

曾有位參與計畫之重度憂鬱症的媽媽,在親子衝突急躁數落孩子的各種行為,也加重藥量來緩和自己,親職引導員以「我看到了你好努力的想辦法讓自己不要傷害孩子」,對其表達同理,讓原本固執的母親釋懷哭泣。蔡美燕解釋,在工作過程中要先讓照顧者感受到親職引導員接納與不批判的態度,才有機會彼此討論更有效能的親職教養策略。

計畫中甚至有照顧者在覺察自身原生家庭議題與帶養經驗的連結後,開始對幼兒情緒議題充滿興趣,在結案後並先後完成托育人員培訓與基金會提供的在職教育,將成為育兒指導計畫的指導員。

找出專屬「愛的語言」 培養親子間正面力量
「其實世界上沒有所謂最好的父母,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蔡美燕指出,親職賦能計畫強調的是陪伴而非指導,除了協助處理作為一個家長可能面臨的困難外,更重要的是陪伴家庭成員如何看到彼此的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每個家庭也都有自己專屬的「愛的語言」、「愛的行為」,親職引導員透過一次次的服務,引導家長接納自己及家人原本的樣子,也去欣賞自己和家人的優勢能力,在這樣的基礎下,家庭才有機會邁向正向功能發展。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