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賦能計畫
陪伴「兒少保護家庭」前進
文字撰寫|林恆祐
受訪對象|財團法人台東縣好事日常教育基金會總監 蔡美燕
話焦點
人氣(26)
為了促進兒童與照顧者發展正向親子互動關係,衛福部自2022年起推動「兒少保護6歲以下親職賦能服務計畫」(簡稱親職賦能計畫),由各地方政府自行或結合民間團體協力辦理,針對6歲以下兒童保護家庭,引入到宅親職引導員,透過專業陪伴,讓家庭功能恢復健全與正向。
 
當照顧者接納了自己是怎麼樣的人,也接納了孩子還那麼小就是會吵鬧會頑皮,但也仍有其優點,當不再強求事事要如想像一般完美,也開始有能力暫停過往慣性的負面思考,並找出不同觀點的看法,也就能逐步找到有利孩子的新的教養方法。「有了覺察,也有了新的選擇。」例如在面對孩子鬧脾氣時可以嘗試不聚焦在孩子的脾氣上、從親職引導員有耐心教導孩子的示範中思考如何不被暴躁的情緒牽著走。當照顧者自己的心情先放鬆下來,親子關係也較容易從緊張轉向為互相給予正面力量。

「照顧者好,孩子才會好。」蔡美燕強調,6歲以下的兒童就是需要依附著家庭才能生存,最理想的幼兒發展環境是家庭式、有穩定的照顧者,過往經驗中可以看到很多家庭即便狀況再不佳,但孩子還是不願意離開父母到不熟悉的地方生活。相較之下,雖然安置機構有資源、有人力,但機構照顧者較無法給予孩子穩定的教養,也不易跟孩子共同磨合出一個對家的共識,這都顯示讓孩子在原生家庭成長是最好的選項,也因此親職賦能這項工作更顯重要。

第一線工作者有後盾 合力張開社會安全網
「即便孩子被安置了,我們也會持續跟原生家庭工作,希望他們做好準備讓孩子回家。」政府提供了大量資源陪伴原生家庭復原,當孩子被帶離身邊後,照顧者通常會更為積極的配合與學習,盼望爭取重新團圓的機會。蔡美燕認為,既然都要協助這些家庭,那麼她希望在家庭走到孩子安置之前,能多一點努力先接住他們。

親職賦能計畫的親職引導員需要與地方政府的社工密切合作,社工是主責工作者,引導員則是協力的夥伴,除了到宅提供照顧者支持外,當他們進入這些家庭後,也有機會看見家庭的需求,也許是照顧者成長過程帶著的原生議題、也可能是伴侶關係,甚或是需要就業協助等,他們就能將這些資訊與社工分享,讓社工再去連結兒少保護家庭充權計畫或其他的服務資源,協助家庭進行居家環境改善、提供兒少及其家庭就醫、治療、教育與托育等費用、物資服務等,讓家庭的需求及時被滿足,支持並協助家庭穩定功能,進而提供兒少安全的生活與學習環境,降低家庭的壓力與風險。

蔡美燕認為,親職賦能計畫嘗試以到宅一對一的模式,透過陪伴與親職示範來提升兒童保護家庭的教養功能與親職能力,另衛福部每季舉辦分區督導,傾聽與陪伴第一線工作者的心得與感受,彼此經驗分享,大家合力張開社會安全網,不漏接每個需要的人。

了解更多
兒少保護親職教育互動式數位教材-幸福敲敲門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